高教科研参考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等教育研究 > 高教科研参考 > 正文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路径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 : 2024-06-19     点击量:

 杰

◎摘  要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高校文化建设,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原创性和价值性,把握“两个结合”根本导向,遵循“七个着力”根本要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文化主体性。要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凝心聚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高校文化供给,用前沿数字科技巩固壮大文化主体性,用高校文化引领战略承载新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文化建设;科学理念;重要原则;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是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最新、最全面、最系统的指导纲领,其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功能、过程是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整体,为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念、价值原则和实施路径。要进一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精髓,明确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原则,并且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新时代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新时代的文化涵育新人。

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必须要全面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原创性和价值性,以科学理念指导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以科学思维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论述,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建设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揭示的科学原理与客观规律,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使命目标、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等,将普遍原理规律应用到高校育人具体场景,用科学理论思维破解高校文化建设难题,促进高校文化繁荣。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以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与发展,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经过长期理论和实践积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最新科学认识,回答了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向何发展等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独创性特征与原创性贡献,反映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校承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更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以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进自身文化建设,以文化涵养学校高质量发展,以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以文化引领整个社会发展方向,担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性,以行动自觉推动高校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提出“新的文化使命”,为人们普遍追求提供共同愿景和价值理想,而且提出意识形态、舆论引导、文艺发展、文化传承、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价值原则和制度要求,为社会行动提供具体的标准与准则,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引性和规范性。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价值性和实践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应用,要坚定理想信念、价值自信与行动自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性追求和制度性规范,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量、涵养人心,用正能量引导舆论,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统一思想,汇聚起全民族的磅礴伟力。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两个结合”“七个着力”“九个坚持”以及“五个方面”等基本要求,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引领和方法论意义,构成新时代推进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把握“两个结合”根本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原创贡献。长期以来,“两个结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得到积淀传承和实践检验,高校不仅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主阵地,而且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力军。立足“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新要求新视野,高校文化建设不仅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主线和基本要求,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和理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特别是要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辉煌和创新成果培根铸魂、以文化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遵循“七个着力”根本要求,强化文化立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反映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彰显出新时代党对进一步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系统思考、决心力度和最新部署。狭义上理解,“七个着力”中与大学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有四个: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四个方面构成当前高校服务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发力领域和方向。此外,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是高校从自身“安身立命”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而从广义而言,高校文化建设要提高站位和战略高度,全面落实“七个着力”主动性和主导性,将意识形态、新闻舆论、网络综合治理等更广泛领域纳入其中,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战略,主动担当意识形态建设和斗争的主力,对接“七个着力”形成文化立校、文化兴校的全新发展格局,以文化伟力汇聚新时代高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促进师生参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鲜明底色和本色,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是鉴赏家和评判者,科学回答“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定”的问题。高校文化建设同样需要面对和回答这三个问题,得出的最终答案必然是以师生为代表的人民群众。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团结和发动师生乃至一切关心支持高校文化建设的人民群众,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动师生员工积极投身高校文化建设,及时总结凝练师生开创精神文化创建的规律性认识,坚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向人民群众学习,把最新的文化成果惠及师生,与师生共创共享、共同发展。

巩固文化主体性,打造行稳致远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发挥历史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在融入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深厚的底蕴、独特的品质和鲜明的主体性。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旗帜鲜明地巩固和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性,用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吸收其他先进文化成果,不断壮大自身文化的主体性与影响力。还要敢于同错误思潮和观点、不当言论作斗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力量、涤荡人心。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践的科学体系,必然要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得到验证、发挥作用并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聚力、巩固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

1.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凝心聚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纲领。高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必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主线主轴贯穿始终。

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师生、凝心聚力,将具体要求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使之成为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内容的重中之重,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尽快形成高校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新思路与新举措。另一方面,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牵引大学治理方向,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对外开放、校园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发挥把舵定向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高校文化供给

在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且不断激荡的大学校园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既是坚定高校师生员工文化自信的本体基础,又构成高校文化建设的赋能方向。高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高校优质文化的创新供给。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认识,站在高校高质量发展全局高度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整合更多育人、科研、社会服务、后勤资源力量参与推动,通过“第二个结合”寻找高校内涵发展与文化兴盛的新增长点。二是统筹兼顾多元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既要根植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善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又要敢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与融合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剔除糟粕、吸纳精华,将有利因素和先进成果内化为中华文明的特征与优势。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式和手段,创新优质文化的传播与供给,充分挖掘真正触及师生内心的文化因素,将宏大叙事传播转换为主流传播与弱传播相结合,借助诗歌、话剧、说唱、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增强高校文化供给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供给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3.用前沿数字科技巩固壮大文化主体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推进,元宇宙、物联网、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迭代升级,不仅改变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而且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生变量。如何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形成与数字技术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文化、数字文明新形态,是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必须解答的时代之问。

一是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推动芯片、人工智能等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探索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数字文明新形态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二是要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文明新形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阐明数字文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基本原理、具体路径,为形成数字文明背景下的文化主体性提供理论论证和行动方向。三是发挥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双轮驱动优势,推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技术、数字文化,巩固壮大文化主体性。特别是要积极探索数字智能传播应用,将数字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全要素、全链条,不断提升传播效能。同时,深入挖掘高校通过数字化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成果,扩大社会效应,形成数字文明背景下的文化引领。

4.用高校文化引领战略承载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推进高校文化建设、承载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要形成立体化、系统化的文化载体,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打造文化引领品牌,推动高校文化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一切先进成果相结合,实现文化融合创新。

一是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将高校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形成文化引领发展战略,保障高站位、高质量运营。“文化引领”战略要做到“三个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高质量发展不是通过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品质提升实现;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文化传承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了激发师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追求真理,自主创新;从简单模仿向文化自信转变,不是简单照搬国外一流大学办学模式,而是塑造大学独特的文脉。

二是打造大学文化品牌。高校文化建设既具普遍性,更具特殊性。普遍性在于其深深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于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受主流思想价值的引领。特殊性在于一所大学从成立到发展壮大,有其独特历史、人物、故事与品格,这些要素不可复制。通过挖掘高校文化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点,塑造学校特有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品牌,吸引全社会关注高校独特的文化品质与文化价值。

三是注重大学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世界表达。高校文化建设要具有全球叙事的视野和能力,特别是在国内外相对割裂、对立格局下,以柔性化、故事化、碎片化、弱传播的方式,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特色的阐释推介方式,增强大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共情力、感召力和认同感。

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文化建设提出新命题、开辟新境界、指出新方向,需要从顶层设计、中层部署到微观执行开展全方位变革,具体工作可谓刚刚起步、方兴未艾,一定要坚持和强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和方法指导,以全新思路和举措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原载2024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电话:0835-2882232 传真:0835-2883153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