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看到问题本身,也要看到问题背后的诉求。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建设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结合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从现实样态与国内外实践经验两方面窥见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的实然之貌。研究发现,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应当包括发展性支持、预防性支持和干预性支持三大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研究生对发展性支持和干预性支持满意率良好,但对预防性支持满意率偏低;以法律/政策文件为引导、健全研究生心理支持组织、配齐配强人才队伍和加大研究生心理支持经费投入是国内外研究生心理支持的主要经验。对此,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应从“重治轻防”转向“发展为先,重防优治”,同时优化心理支持实施过程和确保各参与主体分工明确。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支持;现实样态;建设路径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支持需求备受关注。自2011年以来,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要“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此后出台的相关文件强调心理健康工作要“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关键角色日渐突出,为研究生提供其所需的心理支持对我国实现教育强国和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回顾已有研究,高校对研究生的社会支持从内容上大致被划分成四种:经济支持、学术支持、情感支持和就业支持。心理支持是社会支持中以情感为核心的重要支持形式,以认知疏导、情感劝慰、行为指导乃至实质保障等多种方式,帮助个体解决问题或困境并促进个体长远发展。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多元且复杂,要实现长期且显著的支持效果,就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支持策略。由此,研究生心理支持应以心理服务为核心,辅以学业支持、经济援助和就业指导等措施,以全面且多元的方式促进研究生发展。
此外,就当前研究生心理支持的状况来看,支持的质量和适切性亟需提升。有限的心理支持、寻求支持的动力不足及缺乏获取心理支持的相关信息,是研究生心理支持利用率和感受度较低的关键因素。有学者指出,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支持措施应基于明确的需求评估、对学生体验的考察、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整合性。也有学者建议有关部门应采取整体联动的方式为研究生提供支持,而非分散和分类的支持方法,并主张将心理支持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自2000年以来,研究生心理支持行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展。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研究生提供面对面心理咨询、自助资源和心理健康课程等服务。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还采取“全员参与”的策略,将研究生心理支持认定为整个校园社区的责任。总体而言,研究生心理支持工作在不断推进。尽管支持的方式有所调整和改善,但有学者指出,高校在评估心理支持服务的有效性方面还有所欠缺,阻碍研究生获得支持的障碍依然存在,研究生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困境。
总结以往研究发现,多数研究倾向从“应然”的角度,阐述研究生心理支持应有的样子,较少关注研究生心理支持“实然”的状态。即研究生需要何种心理支持、心理支持现状如何,缺乏实证依据。此外,尽管研究生心理支持工作已经逐渐从矫治层面转向预防和发展,但其发展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心理支持如何转向以“发展为主,兼顾预防和矫治”,需进一步探讨。
对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研究生心理支持应包含哪些内容?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的现状与实践情况如何?国内外研究生心理支持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建立科学、高效和完备的心理支持体系有何借鉴?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将从发展性、预防性和干预性三方面,构建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的内容,并丰富研究生心理支持的手段。根据发展性辅导理论,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的重心将由心理问题矫治转向构建以研究生发展为导向的支持型环境。参照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迁移与潜移律,研究生心理支持工作将整合显性支持和隐性支持。
综上,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首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初步勾勒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的整体样貌及研究生对当前心理支持的满意率。随后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实践经验,提出优化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的具体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采用聚敛式平行设计的混合方法,通过访谈获得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要素,问卷调查了解研究生心理支持现状。结合两者的分析结果,全面剖析研究生心理支持现实样态。继而,对国内外研究生心理支持的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为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二)数据资料获取与分析
1. 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于5所高校共选取21名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受访者涵盖研究生、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家长,学科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访谈内容包括研究生已获取的心理支持内容及其程度等。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转录为文本稿。采用扎根理论编码范式,先进行开放编码,将关键词整理归纳为61个核心概念;再通过主轴编码,对概念进行初步归类,提取16个研究生心理支持的副范畴;最后通过选择编码将副范畴进一步整合为3个主范畴。根据饱和度检验原则,选取15份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其余用于饱和度检验,直至编码分析没有出现新概念或新范畴,使研究生心理支持要素被充分挖掘。为保证编码质量,由两位编码者独立编码,三级编码的一致性均高于0.8,编码信度良好。
此外,选取美国、英国和芬兰三个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建构较为成熟的国家,通过比较分析,总结我国与这三个国家研究生心理支持的制度环境、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的异同,结合我国现有体系的不足,提出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
2.量化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向15所高校的研究生共发放1100份关于研究生心理支持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4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448名,女生586名。涉及理工、文史、社科、艺术和医学等多个专业,年级分布从硕士生一年级至博士生五年级及以上,样本的年龄均值为23.94±2.43。问卷基于文献分析和访谈结果设计而成,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变量和研究生心理支持满意度。满意度评估包括发展性支持、预防性支持和干预性支持三个维度,具体内容包括入学适应指导、课程学习优化和科研能力提升等38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级评分制,选项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1,各维度之间中等相关,说明问卷信效度良好。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心理支持的现实样态
1. 研究生心理支持要素分析结果。根据发展性辅导理论,心理支持不再局限于解决心理问题,更应该关注研究生的发展,内容应包括研究生学业、就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提示,研究生心理支持应体现时间向度。基于此,研究生心理支持采用多元支持方式,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旨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兼顾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具体而言,研究生心理支持包括发展性支持、预防性支持和干预性支持等阶梯式支持,详见表1。
(1)发展性支持:为研究生发展提供日常支持。发展性支持的目标是创造支持性环境,为研究生发展提供日常性心理支持。该支持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研究生学习、科研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为研究生卓越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表现为六个方面:入学适应指导、课程学习优化、科研能力提升、人际交往促进、积极品质培育和生涯发展指导。
(2)预防性支持:保护研究生免受心理问题侵害。预防性支持旨在预防研究生心理问题,排查研究生各种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和困难,从而有效发现、应对各种矛盾和冲突,使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保持良好水平。根据访谈结果,预防性支持包括学业问题帮扶、心理健康宣教、心理状态评估、自助平台建设和心理健康服务。
(3)干预性支持:帮助陷入心理危机或患有心理疾病的研究生恢复正常。干预性支持是专门为陷入心理危机的个体设置的紧急救援性支持。主要服务面对突然或重大学习、生活事件或遭受精神障碍困扰的研究生。干预过程遵循“危机中降低风险和伤害,危机后减轻负面影响并促进恢复”的原则。具体包括学业困境介入、人际冲突化解、生活变故援助、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康复支持等措施。
2. 研究生心理支持现状调查结果。研究生对心理支持总体满意率高达90.5%。其中,研究生对发展性支持满意率最高(93.6%),其次是干预性支持(85.9%),对预防性支持最不满意(19.6%)。心理支持各维度满意率排名前五的是人际交往促进(95.0%)、入学适应指导(94.1%)、积极品质培育(92.4%)、人际冲突化解(90.4%)、心理危机干预(74.7%),排名靠后的是生活变故援助(6.7%)、自助平台建设(4.8%)、心理健康宣教(4.1%)、生涯发展指导(2.4%)、学业困境介入(2.0%)。(见表2)
不同类别研究生的总体满意程度有所不同。①从性别来看,女生对心理支持的总体满意率(91.0%)稍高于男生(90.4%)。②从学位层次看,硕士生的总体满意率(90.9%)略高于博士生(90.1%)。③从年级来看,硕士生群体满意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生三年级(96.6%)、硕士生二年级(92.6%)、硕士生一年级(88.7%),硕士生的整体满意率随年级升高而升高。博士生群体满意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博士生一年级(93.6%)、博士生四年级(90.0%)、博士生五年级及以上(87.5%)、博士生二年级(86.0%)、博士生三年级(85.7%),博士生的整体满意率呈U型趋势。④从学科类别来看,艺术类研究生的总体满意率最高(93.3%),其次是理工类(91.2%)、医学类(90.8%)、文史类(90.6%)和社科类(88.9%)。
整体而言,研究生对发展性支持和干预性支持满意率高于预防性支持。提示高校应坚持以研究生发展为核心理念,培养过程需加强预防性支持。针对研究生满意率偏低的服务项目,应及时查找原因并改善服务。服务过程需“做精、做细”,对心理支持满意率较低的年级和学科类别等应予以关注。
(二)研究生心理支持的国内外实践经验
结合对研究生心理支持现实样态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可知,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初步成型且有所成效,但随着研究生心理支持需求的持续增长,现有体系仍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预防性支持的不足,限制了心理支持功能的发挥。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校心理支持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但研究生心理支持在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师资力量和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相较而言,美国、英国和芬兰等国的研究生心理支持工作起步更早,其体系构建也更为成熟。对比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研究生心理支持实践的异同,为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思路。
1. 美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运行情况。美国高校心理服务起源于100多年前,受联邦法和州法的保护。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福祉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更好满足研究生的心理需求,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与杰德基金会合作推进研究生心理支持研究,并倡议相关群体共同支持研究生心理建设。美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健康计划与心理服务为基础,与学生事务部其他部门联合,向研究生提供包括学术支持、经济援助和职业发展等在内的系列服务。面临复杂问题时,学校也会推荐专业的收费服务或公益机构的免费服务。此外,美国的远程医疗可确保研究生随时获得心理健康支持。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校本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训。
2. 英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运行情况。英国的“全校园心理健康”政策强调师生共同健康,并将高校各项事务纳入心理健康保健范围。遵循英国教育部的法定指南,高校通常制定各自的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如曼彻斯特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心理健康与福祉计划》。
学生服务中心为英国研究生提供全方位支持,以心理咨询为核心服务,并提供学习和职业指导、资金援助等。心理咨询中心还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减压服务、研究生学习咨询及同伴支持等。根据导师制度,每位研究生享有一名生活导师和专业导师。导师们需定期与研究生交流,并与其他支持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一些大学,如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组建了专门的研究生心理支持团队。英国大学还链接校外资源,如本地精神健康服务、地方或国家的志愿组织和心理网站等,有效弥补校内心理支持的不足。英国的公费医疗系统确保研究生可获得一定节次的免费心理咨询治疗。
3. 芬兰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运行情况。从20世纪末至今,芬兰出台的系列法律对学生心理健康福祉做出了详细规定,极大促进了校园心理健康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如《学生福利法》规定,学生福利服务需为整个学校社区提供预防性服务;《医疗保健法》则为研究生获得最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
芬兰高度重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在逻辑上保持统一,同时也突出各自的重点。服务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学习指导、危机干预、健康和经济支持等。研究生可从当地的健康中心和芬兰学生健康服务中心等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健服务经费的77%由国家提供,其余的23%由研究生缴纳。
4. 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运行情况。自2010年我国教育部强调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以来,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日趋完善,但仍未能满足研究生的心理需求,且面临区域、校际发展不均和服务渗透率较低等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服务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等部门联合实施,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党委学生工作部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学习发展指导中心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可为研究生提供就业、学业和经济支持。我国特别重视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支持,并出台相关文件规范研究生导师的支持性行为。为提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教育部还定期提供研究生心理健康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区域性高校心理健康联盟,如北京海淀区、东北三省一区和浙江省等,有效推动了区域内高校心理服务合作和水平提升。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使用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5. 共性与差异分析。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在不同国家各有特色。首先,研究生心理支持的保障方式有所不同。美国和芬兰多采用立法保障,确保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普遍性和长期性。相对地,我国和英国偏好政策措施,以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方式提供保障。其次,各国研究生心理支持范式存在差异。美国注重循证支持,英国致力于建设高校心理健康社区并实施监管,芬兰则把研究生心理服务纳入国家福利体系。我国强调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重视导师的作用。最后,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深度合作是美国、英国、芬兰研究生心理支持工作的又一创新性模式。相对而言,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生心理支持服务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见表3)
各国研究生心理支持实践虽存在差异,但其在保障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权利、心理服务组织、心理服务内容、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和心理服务财力配置方面又存在共同点。即心理支持都致力于帮助研究生取得学业成功和幸福。
四、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基于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的现实样态和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从心理支持建设的内容、路径和主体三方面着力,提出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见图1)
(一)循证引领:研究生心理支持需从“重治轻防”转向“发展为先,重防优治”
由访谈结果可知,研究生心理支持应包括发展性支持、预防性支持和干预性支持。而调查结果提示,相比于预防性支持,高校更注重干预性支持。为了更好回应研究生的发展性需求,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构建应从“重治轻防”转向“发展为先,重防优治”。
首先,要强化“发展是最好的预防”的理念,建立梯度化的支持机制。研究生的心理诉求与本科生有着质的不同,“研究生遇到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与本科生完全不同,试错的机会比本科生少很多”。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优先考虑研究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访谈发现,研究生特别关注自身发展,“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出国交流的机会”“加强工位建设、就业信息建设”。发展性支持应贯穿研究生入学、培养和就业等环节。此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关系到研究生的发展质量。“课题进展不顺利,也会造成身体上会有一些焦躁”。预防性支持的保健作用应被重视。此类支持采用防微杜渐的策略,将研究生心理健康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对已经陷入心理危机或患有心理疾病的研究生,干预性支持提供必要的弥补和修复。“希望导师对延期毕业的同学给予明确的指示和帮助”“为延期毕业的学生发助学金、津贴”。综上,高校应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关注研究生不同阶段具体所需的支持内容,建立与需求相匹配的科学支持机制。
其次,要致力提高心理支持在研究生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研究生负面反馈较多的主题涉及:①缺乏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指导。研究生普遍担忧个人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他们盼望学校提供更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资源。②对开题不通过、延期毕业的同学帮助不足。“那些延期毕业的同学真的不容易,被分配到条件不好的宿舍,也没有生活补贴,学业压力本来就大。”③心理健康服务在研究生中普及率不高。此类反馈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稀缺、信息普及程度不高和服务不便捷。“心理咨询很难预约,说自己有自杀倾向才预约上的。”高校需“主动下探”,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制定全面且有效的心理支持战略。
最后,要扩大研究生心理支持的受益面且以符合研究生需求的方式全面开展。考虑到研究生时间紧迫、目标导向、高自主性等特点,支持的方法包括:①将心理支持作为一种理念,营造支持性的文化和环境。研究生通常从人力和物质资源,信息、建议或指导,被学校当成“自己人”感受支持。如“书记会定期找研究生聊天,采访什么的,对我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有用”。②将心理支持作为方法过程,发挥心理支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
(二)过程优化:研究生心理支持工作实施方案应朝向精准化发展
目前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研究生的心理支持需求关注不足,且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基于实证研究与国内外实践经验,我国可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行动两方面着手,推动研究生心理支持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1. 宏观层面。一要强化研究生心理支持保障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相关政策凸显“柔韧有余,刚性不足”的特点,借鉴美国和芬兰的成熟法规,提高我国研究生心理支持政策的执行力度。二要建立专门的校内研究生心理支持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符合研究生需要的心理支持计划。三要拓展研究生心理服务资源。整合校内外力量,形成协调支持网络。通过学习美国、英国和芬兰高校的校外资源运用方式,我国可积极促进社会组织、医院机构等与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共同构建一个高效联动的心理支持团队。四要加大研究生心理支持资金投入。加快健全研究生心理支持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以保障研究生心理支持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具体层面。一要确保心理支持的服务质量,特别是满意率较低的服务。根据调查,应继续保持发展性支持和干预性支持服务的高标准。对这两类支持中满意率较低的项目,如生涯发展指导和学业困境帮扶,可通过强化研究生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院系联合帮扶、机会保障和善后保障等形式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帮助。此外,需改进预防性支持措施,如设置研究生学业咨询与辅导、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创造积极的院系和实验室文化、扩充心理支持在线资源和开设研究生专项心理健康服务等。二要注重平衡不同研究生群体的需求,确保研究生能公平获取所需支持。高校应基于实时调研结果,利用好现有资源,精细调整支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尽量满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
(三)明确责任:研究生心理支持各主体的分工应细化
为有效助力研究生全面发展,除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支持工作机制和制定具体细则之外,还需明确研究生心理支持各主体的任务,细化参与主体的责任落实,确保研究生心理支持有序开展。
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建设的主体应由政府主导,高校为核心,社会各界协同参与构成,涵盖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者、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和同伴互助团体等。首先,要形成以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为领衔,联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等组建而成的核心队伍,并充分吸收不同性质的同伴互助团体形成研究生心理支持服务队伍的合力。其次,明确研究生心理支持各参与方的职责。如教育部主导研究生心理支持制度建设,并负责监督实施情况。财政部门应确保研究生心理支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高校作为研究生心理支持的执行主体,需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并开展研究生心理支持的学理性研究。再次,要明确校内支持队伍的责任和激励机制。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还要与其他相关人员积极协作,共同为研究生提供支持。同时,要积极发挥不同性质同伴支持队伍的辅助作用。最后,要提供配套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发挥优势,参与到研究生心理支持工作中来。
【邓丽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陈露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姝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