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科研参考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等教育研究 > 高教科研参考 > 正文
新时代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建构研究——基于浙江高校的调查分析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 : 2024-06-05     点击量:

洪晓畅  马  勇  林文诗


    ◎摘  要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青年”的内在需要,是高校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以讲故事为核心的叙事学转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将“叙事”引入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调研目前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叙事现状发现,在“人”的维度教育主体的“青年参与”“多元素养”有待提升、“事”的维度教育内容的“叙事库建设”有待加强、“叙”的维度教育方式的“数字化”“场景化”有待丰富。优化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叙事,需通过叙事主体兼容“青年讲”,确保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叙事内容讲好“青年话”,确保贴近实际且外化于行;叙事方式凸显“青年味”,确保过程协同与场景革新加以实现。

◎关键词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叙事


青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宏伟目标,需要全面坚持和加强党领导下的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特别是青年群众基础。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必须要跟进一步。新时代青年理论武装既需在内容上与时俱进,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也要在方法上适应新时代青年的新特点,着力提升新时代青年理论武装工作的实效性。以讲故事为核心的叙事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转向,将“叙事”引入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求,帮助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建构的价值意蕴

青年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对象,加强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叙事意义重大。

1.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

历史和现实证明,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党和国家事业才始终紧紧依靠青年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更加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通过叙事方法应用激发青年学习理论、接受武装的内在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和引导青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与“化青年”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即科学的理论若要发挥指导青年运动的作用,引领青年以“物质力量”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就必须先牢牢掌握青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处于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青年,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无不需要科学理论的领航与牵引。同时,理论自身实现创新发展,也需要青年掌握科学的理论,因为理论自身无法实现发展,只有青年因时因事因势对理论进行检验与校正、补充与丰富,理论方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是青年最集聚的地方,高校青年正处于“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黄金期,如何在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大环境下,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青年前进方向,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将叙事引入青年教育,顺应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的内涵和要求。

新时代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及其叙事应用的实证调研

开展叙事建构视角下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研究,除了进行“应然”的理论分析,更重要的是进行“实然”的实证调查研究。为此,本研究围绕这一主题从“人”“事”“叙”三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课题组选择在浙江省范围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浙江20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计对2160名高校学生、344名高校教师与行政干部展开问卷调查,最终得到2009份学生有效问卷与328名教师有效问卷,有效率分别达到93.01%与95.35%;通过微信、电话、面谈等形式开展一对一访谈50人(次),其中包括20位专职思政教师、10位专业课(非思政类)教师、15位行政管理人员(含辅导员)、5位专家学者,形成4.3万字访谈资料。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调研的资料梳理,主要结论如下:

1.对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成效总体评价

学生与教师对于学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总体评价都较好。根据学生问卷的调查,关于“您认为所在学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成效如何”,43.21%的学生认为“非常好”,42.36认为“比较好”,总计85.57%;与此同时,教师问卷中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为35.37%和53.66%,总计占89.03%。

学生接受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意愿较为积极但动机有功利因素。关于“您对接受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态度如何”,学生表示“非常积极”的占46.74%,表示“比较积极”的占35.89%,总计82.63%;但在教师的问卷中,认为学生“非常积极”和“比较积极”的占62.19%,30.49%的教师认为学生“一般积极”,7.32%的教师认为“不够积极”,显示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差异,但总体评价较为积极。关于“您认为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多选题),选择“增强家国情怀,国家认同”的占90.19%,选择“增加知识储备,提升道德修养”的占88.85%;同时,选择“通过课程考试,顺利毕业”的占40.83%,选择“为考研等政治知识类考试做准备”的占42.17%,表明学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动机是多元驱动的,且存在一定功利因素。

学生认为学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仍存在部分问题。关于“您认为学校目前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多选题),学生选择比例超过30%的选项分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理论性较强,(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49.08%)、“专业课程压力过大,没有安排足够时间开展学习”(48.28%)、“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互动性、生动性不够”(40.37%)、“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不足,共鸣感不强”(38.68%)。

2.叙事方法在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人”的维度教育主体的“青年参与”“多元素养”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教育主体多元化,青年参与度不强。目前,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多元教育主体参与度参差不齐。高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主体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86.36%)、专业课教师(54.16%)、高校党政干部(54.01%)三大人群,名人专家学者(28.52%)、朋辈同学、社会各界青年榜样参与度不足,尤其是朋辈同学、社会各界青年的参与度仅为19.81%、10.39%。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主体的供需不适配。从数据可见,青年更希望名人专家学者(48.63%)、朋辈同学(78.36%)、社会各界青年榜样(81.15%)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在访谈中,有教师提及“在翻转课堂中也有学生上台讲思政,同学们听得也是津津有味,且上台讲思政的学生会主动对讲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备课”。可见让朋辈同学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参与度。二是讲故事的技巧不足,叙事感染力不强。高校教育主体在开展理论教育中“讲故事”的频率较高,72.5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高”“比较高”;在喜爱度方面,选择“比较喜欢”“非常喜欢”的学生数超过90.79%。但是,学生对教育主体的叙事感染力评价不高,超过64.3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及以下的选项。在教师访谈中发现,教师对自己叙事能力的评价普遍不高,有教师表示“我觉得我的叙事能力不太够,讲的故事不够吸引学生,不是学生爱听的,就会导致坐在底下的学生兴致不浓,没有共鸣”。并且他们表示均未接受过叙事思政的相关内容培训;部分教师觉得叙事化阐述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讲故事的技巧不足。三是理论素养水平不足,理论震撼性不强。目前理论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为教育的主要力量,但专业教师、辅导员大部分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掌握不足;根据访谈可知,他们的理论学习主要通过党支部会议、思政例会、主题教育学习会、相关文件自学,普遍存在浅尝辄止、学用脱节等问题。其他教育主体如朋辈同学、社会各界青年榜样接受理论培训的机会更少,容易导致在阐释过程中理论的深度不足,震撼性不强。在面对“您认为所在学校老师引用的故事与党的创新理论的贴合度如何”的问题上,有42.1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及以下的选项。

“事”的维度教育内容的“青年适配度”“叙事库建设”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需求呈多样态势,叙事库建设不足。青年学生对思政故事的需求呈多样性,在面对“哪类党的创新理论故事更能吸引您?”的问题时,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华传统文化故事(59.28%),朋辈榜样事迹(45.9%),红色经典电影(42.36%),时事热点(40.18%),学校发展故事(35.24%),党员先锋事迹(33.86%),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32.19%),红色文物故事(21.8%),其他(1.14%)。调研中,老师们均反馈用讲故事的方式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投入的时间太多,收集、整理素材比较难,没有专门的素材库和资料包,而更难的是怎么把这些素材自然地融入合适的地方,这也导致他们不愿意运用该形式。也有老师建议“如果有现成案例库可供选择或筛选,会减轻备课的压力,消除教学投入和产出性价比低的现状,各类故事素材进行有效分类,提供筛选”,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素材库亟待建设。二是叙事中时事热点融入不足,教育时效性不强。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故事与时事热点融合不足。在面对“您在学校听过最多的思政故事有哪些”时,78.70%的学生选择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但仅有32.19%的学生觉得这类故事吸引力强;仅18.19%的学生选择了时事或社会热点话题,相较于40.18%的青年选择来说,体现了一些高校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过程中时事的运用不足。三是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青年化阐释程度不足。在面对“您在学校听过最多的思政故事有哪些”时,44.41%的同学表示听过学校发展相关故事,但仅14.73%的同学表示听过朋辈榜样事迹,相较于45.9%的学生选择朋辈榜样事迹吸引自己的选项来说差距较大,青年的需求未被较好地满足。在访谈中,很多教师认为“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学生实际结合,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入课堂,生动化、鲜活化、形象化。如何解决代沟问题,深挖00后/05后大学生实际的内心需求,是痛点难点所在”。在此情况下,朋辈榜样事迹尤其是身边青年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轨迹相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然而由于素材库建设不足,导致目前的运用情况仍不很理想。

“叙”的维度教育方式的“数字化”“场景化”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媒介较传统化,数字赋能运用不足。在“您所在学校讲述思政故事最多的场所”中,仅23.89%的学生选择了线上平台,说明线上平台的利用率不足。在线上平台使用频率中,从高到低依次为青年大学习(82.93%),超星、MOOC等线上思政课程站群(63.86%),学习强国(63.12%),微信公众号(38.33%),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34.84%),直播(26.13%),视频号(25.83%),其他(1.24%)。对于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B站、抖音的教育内容质量评价方面,58.12%的学生表示质量一般及以下。在访谈中,也有教师指出“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思政教育偏向短平快、碎片化和虚拟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B站、抖音、微博、微信频率较高,接收信息快,但是缺少深度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易陷入浮躁、焦虑的心理”。二是传统课堂占主导,载体的创新性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场所仍集中在思政课课堂(82.43%)、校园文化活动(81.23%)、专业课课堂(57.54%);同时学生对叙事载体的新颖化程度打分较低,认为一般新颖及以下的占比为71.82%。青年叙事方式供需方面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青年更喜欢影视叙事(综合得分2.7),然而现在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仍然是语言叙事(综合得分3.12)。在教师访谈中,部分教师提及“课堂仍然以PPT展示和语言表达为主,可能在讲史实比如某些战役的时候会放一些视频、图像烘托一下气氛,其他用到的比较少”。三是以校园场景为主,社会课堂拓展不足。在面对“您更喜欢在什么场所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问题时,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实践活动(90.14%)、线上平台(70.12%)、校园文化活动(68.91%)、思政课课堂(58.13%)、专业课课堂(23.2%)、其他(3.55%)。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最喜爱的场景,走出校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是青年的强烈诉求。在高校党政干部访谈中,部分教师提及“在‘大思政’课的理念下,学校开展了多期寻迹溯源学思想的走学活动,同学们积极报名,活动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新时代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方法应用优化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可见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中,叙事方法的应用成为重要选项之一。本研究在实证调查基础上,以叙事建构主义为视角,从主体“人”、内容“事”、载体“叙”的维度寻求突破。

1.叙事主体兼容“青年讲”

青年阐释植根于青年,更应该来源于青年。青年理论宣讲,就是用好青年人思维活跃、行动迅捷的优势,由青年担当理论宣讲的主角,让“青年人给青年人讲理论”,用“青年话讲青年事”,要把青年力量吸收加入其中,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赋能增效。

“叙事+青年教师”:打造愿意讲、能够讲、会讲好故事的“课堂主力军”。提升青年教师叙事输入能力,从党的创新理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发掘与青年群体的契合点、切入点和互构点,挖掘对青年成长有价值的育人故事,提升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提升青年教师叙事输出能力,运用创新方式针对性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输出为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叙事产品。

“叙事+青年学生”:培育从倾听者到讲述者、广覆盖的“青年理论宣讲团”。青年学生不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被教育主体,也是党的理论青年化阐释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青年理论宣讲团工作指引和资料素材库,定期组织青年理论宣讲团成员开展实践研学、调查研究、集体备课等,不断改进宣讲课件和宣讲形式。共建青年理论宣讲团叙事素材库,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的生动故事讲清道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学生精神血脉。

“叙事+社会青年”:建好集结各行、各业、各领域的“青年讲师库”。进一步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学校、地方和企业等机构都必须承担起育人责任,特别是在叙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中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建立分层分类的校外青年讲师库,广泛从科研院所青年、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创业青年、基层团干部和一线基层青年代表中,遴选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青年骨干,充实到叙事青年讲师团队伍中,并通过考察实际宣讲效果进行动态筛选,不断优化叙事青年讲师团队伍建设。

2.叙事内容讲好“青年话”

故事从事例中来,道理从故事中来,价值从道理中来。叙事视角下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体现的是“讲故事、青年听”的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大道理”转化为青年身边的“小故事”,传递核心价值,将理论讲深、讲活、讲透,使理论入脑、入心。

讲好“叙事+历史上青年故事”,把青年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在党和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节点饱含着的丰富、生动的青年故事,这些都是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活素材,使当代青年能够在党史中对标自己,从先辈青年的身上传承使命与担当。通过重构过去、现在与青年的联系,从青年视角,通过叙事方式,为青年提供生动、鲜活且有说服力的真实感,吸引青年走近历史、走进自己的对话当中,参与到那些看似与自己无关实际上却无法回避的重要的现实问题当中,进而发挥历史故事的教育和导向功能。

讲好“叙事+新时代青年故事”,把新时代青年担当重任的紧迫性表达出来。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青年在“天宫”“蛟龙”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可充分利用全息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叙事立体化呈现故事背后价值立场,进一步激发青年的时代使命担当,发挥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教育价值,激发当代青年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担当,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讲好“叙事+身边的青年故事”,要与当代青年身边的故事联系起来。党的创新理论叙事不该是阳春白雪,而是应该与人人有关、送入万千百姓家。身边故事来自青年大学生直接经历或认识的身边人的日常生活,使其植根于真实可触及、充满烟火气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快乐、苦恼、选择、成长、奋斗等故事情节能够使宏观、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更能使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传递立体可感、方法论可行管用,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示范应用党的创新理论,实现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与有获得、有提升的学习。

3.叙事方式凸显“青年味”

面对新的形势环境和青年学生新的特点和需求,要充分运用“数字时代特色+沉浸式体验+服务学习实践”富含青年味的叙事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青年全方位的生活场域情境中,使面向青年讲道理的过程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让他们有“共鸣”、能“共情”、达“共识”。

“叙事+网络”:将青年化阐释时空从“一时一地”延伸为“随时随地”。当前,青年大学生是典型的网络原住民,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需要借助好互联网的力量。借助微信、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青年高黏度、高吸引力的新媒体矩阵,优化新媒体叙事传播设计,打破叙事时间限制,推动新媒体叙事内容与时俱进、叙事供给跨越时空、叙事方式喜闻乐见,构建即时性叙事传播平台,为青年大学生见缝插针学习、“细水滴灌”教育提供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

“叙事+载体”:将青年化阐释场域从“理论讲述”延伸为“沉浸场景”。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更接地气,可以打造青年喜欢的文化地标、网红书店、展馆空间等,丰富青年身边的宣讲阵地,不断丰富青年宣讲场景,让线下宣讲场景化、沉浸式。

“叙事+场域”:将青年化阐释平台从“校园课堂”延伸为“社会大课堂”。构建“社会大课堂”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布局。要充分挖掘新形式,运用“情景式”“文艺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多种宣讲形式,通过方言、快板、小品、情景剧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将课堂搬到敬老院、社区、企业、码头等,增强学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场感”,让学生感受理论之真、实践之美。开展“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大舞台”引导学生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支点。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系统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3YJC710032)、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3VSZ03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洪晓畅,温州医科大学;马勇,东北师范大学;林文诗,温州医科大学】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电话:0835-2882232 传真:0835-2883153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