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强国建设的目标下思考和谋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表现,进而以高等教育之力全方位满足社会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产业创新升级、服务开辟发展新赛道、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驱动形成战略突破点,满足由思想到产品的全链条创新需求,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的战略重点,实现面向实际应用的技术创新全面开花;以评价改革助力发展新赛道,使科研和学术切实为国家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高校分类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评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关键点,不仅要率先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还要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好服务、提供支撑、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高等教育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支撑力和贡献力愈发彰显。在新起点上,我们要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在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表现的基础上,系统思考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以创新驱动形成高等教育科研战略突破点,以评价改革开辟发展新赛道。
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表现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中,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动力。高等教育首先需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更好地服务全局,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挥龙头作用,支撑强国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即在各级各类教育按本质属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相互融通并契合社会需要。各级各类教育自身的内涵质量提升的是前提性和基础性的,其次是相互联系畅通,最后是高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依照国家全局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不同教育阶段特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促进青少年健康、科学、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属性要求是培养技能精湛的产业一线人才;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关键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不同形式高等教育和各高等学校按本质属性实现内涵式发展,二是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融通融合形成有机关联的高等教育体系,三是这个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大系统相互协调形成契合。创新既是时代要求,更是高等教育本质要求的体现,由此,创新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牵动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紧紧围绕创新的要求来思考和推进,以社会的创新需求为牵引、以自身的创新活力来实现。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高质量体系来反映。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是多样化的,所以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也是多样的,多样化之后就要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创新的实现方式是多元的,有原理发现、理论创新、技术发明、工程实现、应用转化、技术革新等;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如研发人才、设计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等学校的职能是多元的,不同学校履职的侧重点会有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多元的,学生的成才路径也必将是多样化的。这些多元多样的内容与特征,都要求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本质上说,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形式,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要素完全一致。体系重关系、讲联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关系,包括与外部社会的关系及内部相互间的联系。因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着内在实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则呈现了发展状态,二者是同一事物的内外两面。整个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通过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反映出来。体系可以看得见、抓得住、拎得起,可以作为宏观工作的抓手来对待。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高校分类发展。对高校而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要求每所高校各具特色、保障品质、追求创新并相互补充,形成体系并整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生态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特征、兴趣、志向而选择不同学校,通过个人特长与学校定位相匹配而得以有效发展,最后积聚起共同支撑强国建设的巨大合力。因此,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需要有稳定的分类架构,高校分类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必须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全方位满足经济社会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党和国家可以把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宏观工作的实施抓手,各高等学校则要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1.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格局的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迁。我们需要思考大时代、大变局背后的大逻辑。对我国而言,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赢得国际竞争,关键是科技创新,决定性因素是教育。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可谓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这一定位来看,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使命就是以高质量教育支撑“强国”发展,通过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实现教育、社会共同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等教育责无旁贷,一流大学将成为“国之重器”。
2.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升级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与产业和科技创新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全局性的高质量发展,最直接的就是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在这一方面,激发创新活力是工作开展的重点和难点。
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上看,我国进入到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的转变、生产力的升级、社会产品质量的提高等都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诉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上看,产品质量是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技术类高校与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和稳定直接关联;社会健康运行是保障,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质量水平与社会体系的运转质量关系密切;创新发展是牵引,从创新到产业落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任何环节都有创新,各层次类型高校都要在这个链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服务开辟发展新赛道
人类正在经历第四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四轮科技革命形象地比喻就是“点—线—网—智”,经过蒸汽机解决动力的“点”和电气化完成动力传输的“线”,世界由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经过计算机发展而形成了“地球村”,来到了信息社会;经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第四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原来的物理网络将开始具有智能灵动性,人类因此开启数字空间而形成智能社会。第四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而言是重要的战略机遇。
数字时代将呈现出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通过数字技术,人类构建出了新的认识世界的维度,且这个空间因具有强大的生成式智能而“活”了起来,里面的机器会像人一样去“思考”。这一切是未来社会的基础性环境性因素,整个经济社会的形态为之发生改变。新赛道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体现。
新赛道不只发生在数字经济领域,但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头雁”。面对新赛道的开辟,高等教育具有新的时代使命:创建新赛道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新赛道打造新的产业方向,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但高校的科技力量强,要从帮助企业发展到把技术创新当作自己的责任,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积极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涉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通晓古今中外,也要体现前瞻性和先进性。
4.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赛道不能空转,高新科技要真正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出现在新赛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有可能产生出新质生产力。但是,新质生产力总体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包括科技成果直接成为生产力、成为新赛道新领域的生产力等,本质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涵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是其中的关键。其他科学技术如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的作用如组织、管理、服务等活力的激发,也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许多领域大有可为。
近年来,怀着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大责任心,以及对高质量发展的渴望,高等教育一直在积极探索。如在“四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先进技术学院建设、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服务主体功能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高等教育有着许多具体的行动并产生了积极成效。这些工作和探索,也都是全方面和体系性的。
以创新驱动实现高校科研的战略突破和全面开花
未来是以创新取胜的时代,在经济社会的形态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发展动能锐减,亟待创新积聚新动能。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源自对创新人才与成果的渴望。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有力支撑。
1.由思想到产品的全链条创新需求
创新是全方位的,从新思想到新产品的实现链条看,第一步是科学发现,揭示出科学原理,这是原创,在现代科学条件下基本由专业人员完成;第二步是技术发明,依据科学原理发明出新技术,这也是原创,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导;第三步是工程应用,集成创造出复杂产品,在产业界主要由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第四步是技术扩散,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是市场驱动下的知识转化和企业技术革新;第五步是批量生产,由各类生产型企业进行。以上每一步,都有创新环节和关键点突破。
我国现实中已经存在的“理论型、工程型、应用型、职业型”高校,与上述由原创思想到产品制造的“科技-产业链”有着高度吻合的对应关系。下一步,需要更理性化地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形成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契合、促进、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全局性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链条创新的牵引和全链条质量的保障。人才水平决定着创新的高度,人才质量决定着产品生产质量和社会运行质量。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创新需要有产品来呈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实现力。
2.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是战略重点
创新的核心地位由时代决定。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期,不创新就只能处于产业链和生存链的中下端,就不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将面临以创新为牵引的整体性变革。
工作实施的战略重点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这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有组织科研来实现,因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具体的工作的目标、有要解决的问题,适合于协作攻关的科研模式。鉴于所针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需要相关高校集中优势特色学科的力量、协同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共同奋战,这需要有合作精神和牺牲精神,涉及学术组织模式和评价机制的变革。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组织科研模式泛化,否则将不利于自由探索和科技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需要的是少而重要的攻坚克难式的有组织科研。
工作布局的战略方向是加强基础科学建设。科技革命时代创新的重大突破将是前所未有的,需要以强大而有活力的基础学科作为支撑。这些创新不能完全通过有组织科研来实现,但可以通过有组织的工作部署来推进,如基础学科系列的“101计划”,以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小切口”来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在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把基础打牢,鼓励学术探索。
从根本上说,学术氛围建设是长期性的和本质性的。高等学校要建立使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制度安排,激发体制活力,保障真正有创新力的拔尖人才不断涌现。
3.面向实际应用的技术创新全面开花
社会需要的是全链条创新,社会产品产出的每一个环节点都会有创新需求。只有当各行各业各地区都具备创新活力时,创新型国家才能有效形成。各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可充分利用区位科技优势,在知识转化应用、技术推广服务、区域创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革新中发挥自身在创新链条中的应有作用。在这里,面向地级市域或县域是地方高校工作开展的重点,因为它们有一定的规模、集群和带动效应。例如乡村振兴以县域带动比较有效,因为在县域可以形成地方产业、文化群落,形成具有活力的生态系统。高等学校要主动面向这些区域,把服务地方当作自己的科研责任,以高校之力带动区域的发展。这就是地方高校作为“加油站”“发动机”“社会中心”的思路,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现方式,应成为大学“新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评价改革开辟发展新赛道
时代在变化,学术模式面临着向自主创新模式的转换。这也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后发型国家到一定阶段都要面对这一问题,如日本就曾经有过由拿来主义、贸易立国、技术立国向科学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调整。高等教育需要主动应变以适应时代要求,这其中,教育评价要做好领航护航工作。创新驱动发展时期,“五唯”成为抑制创新、阻碍发展的顽瘴痼疾。伴随着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创新对发展的核心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发展的评价指挥棒必须改变,要引导高等教育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跟踪模仿向创新牵引转变。
方向有了,如何实现成为关键。今年年初,Sora利用自然语言描述生成视频,带给人以震撼,这将开启“产品为王”的创新时代。即科研成果既不是以论文的形式也不是以实验结果的形式呈现,而是直接以应用产品的方式呈现。成果一出来就是生产力,就具有竞争力。
近几年,教育界探索多种方式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学术成果评价向产品产出的标准转换,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突破口。因为以科技为基础创造出产品,直接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直接作用于新赛道的开拓。这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一环,是高等教育“四新”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之一。可以说,新学科助推新产业就是新赛道新动能的重要体现。我们的科研、学术要切实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以真正的创新产出评价替代工分量化评价。当然,这并不是说论文不重要,而是“不唯”,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当然重要,我们要杜绝的是低水平的“水货”论文。
国家需要创新产生的新动能真正带动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衡量学术成果的标准更加丰富,特别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四个服务”。学术成果评价向产品产出的标准转换,将会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切实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马陆亭: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