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2021年首次提出就业育人理念,并作出了重要部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理念构建到实践推演再到形成体系,就业育人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汇。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凝聚成就业育人的共同体,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共同保障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我国正处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亟需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认识到就业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也是融合教育、人才、产业链的关键。
一、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就业育人现状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人才自主培养重点是聚焦大规模培养战略科学家等七类国家急需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动机是就业“双优先”。通过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好人才储备,这是就业育人提出的新要求。
我认为,如此强调和重视就业育人工作,与当前国内外形势息息相关。首先是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这为毕业生就业环境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其次是国内稳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结构性就业矛盾依旧突出,不就业、慢就业现象增多。此外,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着教育强国的实现,更影响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就业育人不仅要服务毕业生就业大局的稳定,更要联动教育、产业和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动力。
二、“四链”融合导向下就业育人体系新建设
全面构建教育、人才、就业、产业高效协同、各个环节和各类要素集聚融通生态,可以为挖掘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的环境。从教育界对就业育人的基本内涵界定上来看,就业育人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服务国家战略的出口导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表现在“育才”与“育德”统筹兼顾,“人岗匹配”的即时性与“生涯发展”的长期性和谐统一,高校主体对于就业育人内在政治性、发展性、规律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兴起,促使人才结构调整。浙江大学深入推动就业育人工作的生态化和系统化,提出了“四链”融合理念,从突出家国情怀教育出发,在校内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就业育人与社会、市场等外部环境和主体的连接,从而扩大优化就业育人的内涵框架,即以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聚焦新质生产力,强化就业育人的供需导向、多元主体整合和创新平台建设,构建聚焦全链路的协同就业育人生态。
“四链”融合的本质是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人才供需对接、产教融合,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就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其中供需配置与融合创新成为“四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教育为人才提供动力,产业发展又为人才提供一个供需的空间,而就业链可以纵向串联起人才供需的要素配置,横向可以黏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各链深度融合创新的关键环节。
围绕就业链,在国家“四个面向”的战略布局下,浙江大学形成了就业育人生态构建的“六大板块”,即(1)聚焦思政引领,强化使命担当,以“出口”为导向,发挥就业思政的引领作用;(2)聚焦基础科学,夯实拔尖创新,注重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和科学前沿,培养担当基础研究的主力军;(3)聚焦能力培养,推动科教协同,将高水平师资和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4)聚焦产业需求,调节教育供给,围绕新就业形态,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以需定供;(5)聚焦复合应用,促进学科交叉,服务科技前沿,扩大专门化复合型人才培养;(6)聚焦职业素养,对接场景构建,提供多元支撑保障,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三、面向“四链”融合的就业育人生态构建
浙江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面向”,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着力打造高质量就业育人生态,围绕育人本位汇聚各方资源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将更多学生输送到战略性领域和平台,并通过六个方面全景式展示浙江大学在就业育人生态构建、推动“四链”融合的举措与成效:
一是聚焦思政引领。以“出口”为导向,强化使命担当,围绕就业供给侧需求制定学科思政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树立“以终为始”的就业育人理念。
二是聚焦国家战略急需。推动大学与中学贯通、本硕博贯通,制定以研究创新为主线的长周期培养方案,深耕基础领域冷门绝学的学术探索和交叉学科汇聚培养,培养一批学术志向坚定、勇于探究高深学问、承担高远使命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聚焦科教融合。强调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高水平师资、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陪伴式科研指导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学生科研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成长机会。
四是聚焦产教融汇。面向产业需求,主动调节教育供给,紧密对接国家“高精尖缺”领域布局,对标新型工业化建设要求,面向龙头企业推进国家急需学科专项人才培养,打造共创式育人平台,校企联合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敏锐把握人工智能领域等新就业形态特点和趋势,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推进AI驱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推动青年教师入企挂职等方式,引入更多校外师资力量参与专业学位建设。
五是聚焦学科交叉。聚焦新领域人才培养,助推新就业形态发展,致力打造交叉研究创新高地,推动筹建基础交叉研究院,实施“创新2030”计划,打造学科—人才—科研互动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六是聚焦保障支撑。举全校合力发挥优质资源效能,助推学生“出口”导向的就业育人体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组建保障队伍,构建选育送一体化体系,开展精准指导、数字赋能就业服务,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等举措,为学校就业育人生态的构建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支持。
高校应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人才自主培养来推动全链路协同的就业育人生态构建,持续推进教育、人才、就业、产业等多维度、多链条的深度融合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朱慧,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