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 李金龙 应 验 刘爱华
摘 要 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要求、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要求尚有差距。为此,在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路径上,建议必须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作为指引,依靠大批高质量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作为主导范式,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教融汇、理实交融;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奋斗方向,通过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条路径育人育才。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教融合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明确了路径选择和奋斗方向,即扎根中国大地,强化自主培养,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外部格局和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的内部困局,要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要靠自主培养的一大批践行“四为”方针的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深刻把握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更好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加快适应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中又好又快地自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时代命题和核心课题。
中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遵循与历史溯源
建基于生产社会化及其技术基础革命化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使人的劳动能力问题愈加凸显,同时人的片面发展危机加速衍生。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具言之,在未来教育中要对受教育者按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并将之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鉴于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真理性及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及其取得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均将之作为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和不可移易的原则,要求“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认为理工科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可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要“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此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扎根中国大地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体系。这个时期,国家在科技事业中先后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等重点科技项目或重大科技工程,在教育事业中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重点建设工程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以科学研究活动促进科技人才成长,以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在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中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并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为例,自1978年起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中,自上世纪90年代末着手创建的量子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以“夯实基础、促进交叉、培养人才、服务战略”为根本导向,以“厚基础、重交叉、盯前沿、担国责、高标准、个性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原则,要求学生深度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努力解决关键科技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学术价值观,在产出举世瞩目科技成果中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迄今所自主培养的600余名博士中,有80余人成长为两院院士、著名教授、四青人才等。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并提出“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既是新时代伟大实践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拓展,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扎根中国大地培养高水平人才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并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四个方面作了战略部署,成为全国教育事业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遵循。
新时代中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与困难挑战
1.新时代中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
首先,“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提升。从高水平人才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价值和作用角度来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更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着力点置于自主培养之上。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排名第12位,并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上首次超过美国。然而也要看到,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仍面临严峻形势,“卡脖子”技术难题之所以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拦路虎”,根源在于“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规模还不够大、质量还不够高,更需要扎根中国大地自主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需要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模式创新。从现代生产力的基本构成、渗透因素及作用机制来看,教育、科技和人才具有内在关联性和相互支撑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现代劳动者必须通过完整的教育阶段和科研训练才能成长为某一领域的合格人才,进而更好运用现代劳动工具深刻认知和科学改造劳动对象,与此同时,技术、信息、资源和人才等四大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才能更高效。这就决定了在造就合格劳动者的具体活动中,必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形成科技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活动中,要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交互作用机制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意涵,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对标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内在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等作出系统化改革,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引领作用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加快形成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汲取国际有益经验、既重视理论学习又强调科研实践、既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又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自主培养新模式。
最后,建设“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的教育强国,需要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方向。将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功能定位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即要求高水平人才培养事业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事业更有力、更主动地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个战略目标。中国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既彰显了红色大学的属性,又突出了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鲜明特点。2019年,中国科大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是学校在新时代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两大核心任务。
2.当前我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尚有差距。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水平劳动力、高效能科学技术、高品质生产资料等,其“新”的模式和高的“质”量使其区别于既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低效率生产成效,是一种高质量的生产力。然而,我国当前拔尖创新人才供给数量和培育成效与高水平科技创新所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之间仍存在结构性差距。从数量上看,根据2022年世界银行数据,在各国每百万人中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的缩写)人员比重排名中,中国位列第51位,每百万人中仅有1585名R&D人员,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从质量上看,中国获得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阿贝尔奖等国际顶级科技奖项的人才占世界比例极低,在知识产权收入和每千人PCT专利申请量上不及全球平均水平,在高被引科学家和STEM科技储备人才等科技人才结构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
二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要求尚有差距。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动力。然而,目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部及彼此之间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尤其是在“有组织科研”引领下的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为支撑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还需认真探索。国际高等教育经验和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人才培养历史经验都表明,依托重大科技工程、重点科学项目、重要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创新、协同育人活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是加速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从已有实践来看,当前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中的“教育”维度和“生产劳动”维度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突出体现在更为注重教育维度下的生源遴选、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学科交叉、国际交流等要素型供给,而生产劳动维度下的多领域、系统化、跨建制、高水平科教融合活动开展得还不够充足有力,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过程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方向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要求尚有差距。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必须将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行动指南,树立报效祖国和人民之志,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需求;必须将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目标,注重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致力源头底层技术攻关。以上要求可以用“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句话来概括。然而,在“潜心立德树人”方面,当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高度重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智育”,以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融入性还有待加强,“体育”“美育”“劳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还亟待强化。在“执着攻关创新”方面,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的条件政策还不够好、学生的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学生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前沿问题、从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并潜心攻关的本领还不够高、能力还不够强;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激发人才主动开展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的评价机制和激励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扎根中国大地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1.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必须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关键指引,依靠大批高质量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
首先,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知识供给体系,努力提升劳动者的理论能力和实践素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提升基础课程的理论深度、广度和难度,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传授的完整性、递进性和扎实性,重视学生对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思维等重要基础课程的学习成效;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所需知识体系为基本逻辑,将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打造紧跟科学前沿、紧盯技术进展的专业课程体系;组织国内外学术大家、产学研技术专家讲授前沿课程、选修课程,以“宽厚实新”标准夯实劳动者理论基础。在实践体系建设上,将高质量科研训练纳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高水平成果产出导向的学位标准,设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基金项目,健全导师制度,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开展科研实践和自主创新。不断打造优质知识供给体系,加快提升现代劳动者的理论水准和实践素养。
其次,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科研平台设施,努力提升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和运用效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水平科研平台设施不仅能为高质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依托一流科研平台设施是促进优秀成果产出、加快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路径。以中国科大为例,学校全面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重大科研平台的作用,全力推动各层次人才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干事创业,在科研攻关中大胆鼓励各学科人才“揭榜挂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先为其建设配备完善、先进的科研平台设施,使其能够运用现代劳动工具开展更高水平的科研实践活动。
最后,健全拔尖创新人才激励评价制度,努力提升其对劳动对象的认知和改造水平。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体的关爱支持力度,为承担“卡脖子”技术项目的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挑战“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优秀学生“鼓气加油、站台撑腰”,健全长周期、差异化支持机制,赋予青年科技人才、青年学生更大的科研资源支配自主权。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力做好“建立科技成果五元评价机制”专项试点工作,完善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成果为激励对象的评价机制,将成果评价改革与项目、人才、奖励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科技攻关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新型评价体系。依托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摒弃“短平快”式科研思维,坐住坐稳“冷板凳”,在深化认知、科学改造现代劳动对象过程中产出更大成果、作出更大贡献。
2.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必须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作为主导范式,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教融汇、理实交融
首先,以教育创新为先导,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方法。不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积极探索分类选才、早期选才、多元主体参与选才等机制,在本科生生源选拔中重点完善“强基计划”招生选拔方式,在研究生生源选拔中重点优化国家专项招生复试机制,努力提升人才选拔的精准性。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以中国科大为例,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两段式”(通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2+X培养模式)、“三结合”(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践行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鼓励本科生在读期间进入校内外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接触科技前沿,支持本科生100%自主选专业,深化实施“本科直博”“硕博连读”长周期培养机制,为本科生开展国际交流创设条件,取得了良好进展。
其次,以科教合作为中介,探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方式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以科教合作为中介,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势注入教育事业、将人才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以中国科大为例,学校研究生教育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原则,长期践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国家科研机构跨建制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与时俱进推进“全院办校、所系结合”1.0、“科教结合、协同育人”2.0、“科教融合、争创一流”3.0进阶改革,校所研究生教育统一机构设置、统一招生选才、统一教学培养、统一导师权责、统一学位授予、统一信息管理,双方平台共用、项目共研、团队共享、学科共建,合力承担国家重大重要科研任务、协同解决“卡脖子”技术关键问题,大批科教融合研究生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工作并成长为领军人才。
最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探索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质教师团队、导师队伍的多元模式。自主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在本科教育阶段,注重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研究型大学校内师资力量担任“经师人师”,深度参与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吸引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优秀人才参与课程教学、开展讲座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遴选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优秀人才担任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重点遴选科技领军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导师,健全激励政策、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整合汇聚优质资源力量,共同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事业。
3.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必须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奋斗方向,通过“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条路径育人育才
在人才培养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两环节、各要素中,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坚定不移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潜心立德树人”一体化育人体系;又要注重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学生矢志不渝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体实践中,坚定不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能够更好报效人民、报效民族、报效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驱动力,持之以恒支持学生开展基础性和战略性学术研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个人能力提升、成果产出、人生发展融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要以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为主方向,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瞄准关系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善于凝练科学问题并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攻关创新。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健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体制机制,持之以恒支持学生参与“有组织科研”活动、参与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团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要以构建卓越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立健全由以基础研究能力为支撑的学科实验室、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目标的省部级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国家级实验室组成的卓越创新体系;要以产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果为大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激励力度,强化学科交叉培养和多元组织联合培养,汇聚力量集智攻关,努力使自主培养的大批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有所作为、有大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2024年第7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