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马陆亭:有组织科研和自主学术探索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发布时间 : 2023-06-30     点击量:

当前,“有组织科研”受到关注,缘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渴望、国际竞争对实力的要求特别是对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期待。历史上,两弹一星、神舟飞天等都是有组织科研的成功典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初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也是我们根据任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一次有效实践。

然而,高校科研工作有自身的固有特征,主要是有着适宜开展“小科学”研究和学科交叉的丰富土壤,因此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场所,特别适合自主学术探索。所谓“小科学”研究,即小资助强度的非规划性研究,选题源自个人兴趣,合作在小范围内开展,非功利色彩明显。20世纪末有计量学者统计,科学前沿文献中90%出自当代小科学,可见“小科学”研究是极具创新力的科研组织形式。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高校,这也符合当代社会专业分工的要求和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逻辑。

但是,时代在变,高校科研工作的特征也有所改变。一是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校有责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服务国家强盛、支撑民族复兴,科研工作要实现个人内驱力与需求外引力的共生;二是高校的规模庞大,教师职能及其科研倾向分化严重,即使是重大科研也不可能容纳所有人,需要处理好团队目标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三是现代科研对大设备的依赖性增强,没有先进仪器前沿科技创新甚至无从谈起,高校科研的小资助强度特征有弱化倾向,高水平教师需要有高端科研设备与其研究相匹配。这一切,影响着高校科研的运作机理和组织方式,高校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和融入科技革命,国际格局调整中的国家发展更是迫切需要创新驱动。

有组织科研适合于任务指向明确、跨学科跨部门交叉协同、路径有迹可循的合作攻关,而自主学术探索适合于原创性研究,研究者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创新灵感和内在冲动,二者的有效结合更有助于履职现代大学责任。为此,高校科研活动需要把固有特征和特征变化结合起来思考,把发挥优势特长和履职社会职能结合起来思考,把组织协同能力和教师个体活力结合起来思考。

要力戒片面的想当然做法,如在有组织科研名义下事无巨细地围绕领导的科研项目干,这样会导致基层科研人员内驱力的下降,反而结不出大的科研果实;也不能以学术自由为由阻碍合作,我行我素、信马由缰,这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大科学时代也难有作为。

笔者在做教育政策研究中,经常遇到参与文件起草和个人研究深度的矛盾。参与太多容易陷入行政事务,而长期脱离又将失去政策敏锐性。理想的状况是每年参加一两项大的文件制订或调研工作、承担两三项具体的政策研究任务、留有一定的自由思考空间,时间比例大致各占1/3。

高校科研应当以适合的方式开展适当的研究,不能把有组织科研泛化和虚化,同时注重“小科学”研究的特点。粗线条可分为如下几类: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中攻关,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自身学科特点,聚集优势资源注重实效,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形象工程;以院系骨干学科为基础的前沿研究,力争在高原上起高峰,围绕主攻方向构建科研团队;以学科发展为纽带的项目合作,灵活多样遍地开花,是典型的“小科学”研究模式;个人兴趣驱动的学术积累,重在激发内驱力、培育创新点,使广大教师醉心学术工作。

每位教师各有参与,但每项不宜太满。总体形成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生态,宏观有序、微观搞活,使集体、个人的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 | 马陆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 | 《北京教育》(高教)2023年6期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电话:0835-2882232 传真:0835-2883153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