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林琳:着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 : 2021-04-21     点击量: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为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应当以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为方向,使涉农高校学生成为堪当大任的新型农业人才,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涉农高校;新型农业人才;乡村振兴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向全国涉农高校师生提出希望和嘱托,令涉农高校的广大师生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涉农高校应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涉农高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应当以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为努力方向。

要着力培育有坚定信仰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一要让学生成为理想高远、信念坚定的人。当代大学生正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个人追求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涉农高校学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追求理想的高度决定着未来农业发展的高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涉农高校要把学生培育成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立兴农强国的大志,树丰饶华夏的雄心,务实笃行、甘于奉献,在广袤的大地上写下最好的论文,留下最美的足迹。

二要让学生成为奋发进取、开拓有为的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农业要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必须清醒看到,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奋斗。涉农高校学生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涉农高校要培养学生树立农业发展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勇拼敢闯、奋发向上、埋头苦干、奋发进取的人,要勇于在攻坚克难中开新篇、立新功。

三要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修身律己的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涉农高校学生的品行修为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只有品德高尚、修身律己的人才能堪当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大任。涉农高校要在培养学生品德修为上下功夫,要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向上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把高尚的品德修为当作毕生的价值追求,努力修身立德,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着力培育有责任担当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三农”是基础、是短板,更是潜力和动力。涉农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培育能够在新的伟大征程中担负起历史重任的新型人才。

一要引导学生争当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要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就必须培育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通过新型人才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重点领域攻关,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以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通过新型人才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引导学生围绕解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突出问题,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来,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变革。通过新型人才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积极投身到返乡创业的热潮中,领办、创办、助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破农业经营规模过小这一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二要引导学生争当国家粮食安全的“捍卫者”。古今中外,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涉农高校要更多培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型人才,构建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生产技术体系,积极推动增产与增效同步推进、良种与良法科学配套、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生产与生态相互协调,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出贡献。要立足群众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更多培育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型人才,大力倡导绿色兴农、质量兴农,通过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把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三要引导学生争当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涉农高校要培养更多能够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人才,通过他们以知识技能引导农民、组织农民、带领农民,使广大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四要引导学生争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急先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一项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型人才,使他们不仅能够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能够成为推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急先锋”;使他们能够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

着力培育有过硬本领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涉农高校必须审时度势,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出发,着力培育有过硬本领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第一,培养专业基础雄厚的创新型农业人才。农业现代化需要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来支撑和推动,需要大批科研能力强的农业科研人员来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因此,培养专业基础雄厚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涉农高校发展历史悠久,很多高校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建设,已经打造出了一些优势特色突出,基础雄厚,在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涉农高校要继续做大做强这些优势学科专业,加强基础研究,培养更多懂技术、科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人才。

第二,培养适应新农科发展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未来的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农业,未来的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而是高科技支撑的智能化农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业。涉农高校要根据农林产业新业态、新兴交叉跨界、农业发展前沿需求,积极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智能技术等提升改造现有专业,开设多个交叉学科的新专业,如农业智能装备、生物质工程、自然资源管理、乡村规划管理、乡村治理、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人才必须掌握新兴农科专业知识,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成为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第三,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过硬的应用型农业人才。涉农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在农业行业内流动,需要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实践性,注重与产业的关联。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涉农高校要探索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新农科培养新农人要打造一流的课程体系,要围绕农业发展实际问题、农业产业案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开发新时代农业优质课程资源,提升农业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农业类一流课程。要构建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联动的、多校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高校联盟,形成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密切合作的协调育人体系,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田间、走向社会,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着力培育有质朴情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涉农高校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以真挚的感情服务“三农”、奉献“三农”。

一要下得去,融入“三农”。涉农高校要指导学生把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作为自己的第一课堂,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需求,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在专业技术上“知农爱农”。要引导学生深刻分析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分析“三农”问题,真正做到在全局上“知农爱农”。要帮助学生学会与农民打交道,把农民当亲人,会讲农民话、会干农民活,全面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在真情实感上“知农爱农”。

二要留得住,扎根“三农”。涉农高校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情怀,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学生更好地服务“三农”创造条件。要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不断完善农村人才吸引机制,建立健全专项支持政策体系,发挥整合效应,释放政策“红利”,形成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切实强化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让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更有信心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显身手。

三要干得好,服务“三农”。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在“三农”工作的一线建功立业。从“学”到“干”再到“干得好”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从学校开始就必须为他们“历经风雨”打牢基础。要培养学生“学”的韧劲,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持之以恒地学习专业知识,领会不断调整完善的“三农”政策,适应日新月异的农村变化,使自己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培养学生“闯”的勇气,使他们不论将来走上哪个岗位、从事什么具体工作,都能够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始终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要培养学生“干”的恒心,使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大风大浪中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以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文为2020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林  琳,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原载2021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电话:0835-2882232 传真:0835-2883153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